论中国经济的科学发展之路

【摘要】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环境下实现的。在我国,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是国家事业的核心领导机制和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是国家事业昌盛发展的路径机制,改革开放是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经济成功 政治原因 社会制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一、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党和政府组织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所以,谈中国的经济发展,就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政府机构的组织作用。

(1)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诞生70多年的全部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肩负起民族的希望,领导中国人民把历史推向前进。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更快地发展中国。这就是历史选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继续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地位,决不能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有丝毫怀疑和动摇。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坚持党的领导是其内在要求和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的保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核心保证。一方面,党的领导能够有效的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来。另一方面,改革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这就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改革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协调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以夺取改革的成功。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事实上,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党对改革和发展的领导作用,是任何其他组织和团体都不能代替的。

(3)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30年来,我们党努力适应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自觉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逐步探索和回答了如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积累了许多新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来之不易,值得珍惜。面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严峻挑战,面对执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考验,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我们要深入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的丰富经验,继续完善领导体制,不断创新领导方式方法,着力增强领导本领,努力提高执政能力。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它为落后的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制度。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三个方面。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2)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经济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首先,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体现着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我国国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通过它的主导作用,引领整个国民经济从资本主义生产把利润作为决定性动机,转变为为了人本身,使社会生产目的服务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果实。其次,国有经济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它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新的生产力的创造者。最后,它促进着国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协调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和资源配置,这对增大国民经济效益起着决定作用,由此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开放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前提,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旧的机制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的机制体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而社会的具体体制机制,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当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就应及时做出调整、改革,以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经济体制方面。改革是以经济体制为重点的全面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通过解放思想为先导,动员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2)政治体制方面。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说来,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以及其它一系列的具体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议程。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3)文化体制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重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同志曾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总动员令”。进一步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

总之,改革把我国开放以来,在面对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我党带领全国人民把我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多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这些都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密切联系的!

参考文献:

[1]张晓林.读《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N].北京:人民日报,2011.

[2]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推荐访问:之路 中国经济 科学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