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语言规划研究

摘 要:语言规划一直是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的问题。论文重点研究中国古代语言规划并分析中国古代语言规划的具体特点。

关键词:中国古代语言规划;语言地位规划;语言本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2

中国语言规划的历史十分悠久,语言规划的范围非常广泛。许多学者都对中国的语言规划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成果显著。根据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把中国的语言规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古代的语言规划、中国近代的语言规划、建国初期的语言规划和改革开放至今的语言规划。本文重点对中国古代语言规划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

一、中国古代语言地位规划研究

(一)共同语的地位规划

中国古代许多朝代都有共同语。雅言是春秋时期的共同语,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据史料记载,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通用语、共同语。《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钱穆、程昌明、杨伯峻等都把上文理解为孔子用当时的普通话——雅言讲解知识、礼仪。到了汉代,“通语”成为当时的民族共同语,也叫“凡语”、“凡通语”或“通名”。“通语”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杨雄编著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指的就是当时西汉的民族共同语。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

(二)文字的地位规划

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各种文字系统中绝无仅有的表意系统的文字。夏朝、商朝、周朝主要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篆字)。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发展自己的书写方式 。到了秦朝,文字书写方式得到统一,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后来人们创造出了隶书,用于对小篆的简化书写。汉朝以隶书为主,西汉前期是秦隶、篆书为主,西汉中期隶书完全脱离篆书。东汉以隶书为主,东汉也出现了楷书、行书,以后各朝代沿用。行书产生于汉末,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的种字体,兼有楷书字形易识,又兼草书书写快捷之长,所以至今与楷书一样成为常用字体。曹魏时,钟繇创立楷书。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宋朝在此基础上增加、使用宋体字。清朝再增加、使用黑体,以后还有圆黑体。

二、中国古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一)文字的本体规划

人类社会早期,由于文字的混乱和歧异,黄帝采取措施,“正名百物以明名共财”, 1派史官仓颉创制标准字体、统一文字,“这可以看作我国语言规划的开始”。2周代使用铜器铭文和籀文大篆。在西周周宣王时期,根据西周王室使用的文字来编撰的字典《史籀文》对当时文字的规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公元前221,秦始皇统一中国。当时各个国家的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严重阻碍了秦朝中央政权的政策实施,所以秦始皇采取了“书同文”的改革措施,命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爱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其中所使用的小篆就是当时的规范字体。“小篆是汉字史上第一次简化字体,也是最早的规范字体”。4东汉许慎所编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文字学著作,其对9353个汉字的造字法进行研究,归纳出了540个部首,创立了“六书”说。可以说,《说文解字》对篆书做了充分详实的规范与总结。汉代通行的是隶书,然而当时由篆书到隶书的转变是标准不一的。蔡邕等人历经九年,参照诸体文字的经书,刻制石碑共46座,字数达到20多万字,史称“熹平石经”,其对文字的统一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是汉字由隶变楷的过渡阶段。唐朝初期,唐太宗就命令颜师古勘查、考订五经文字,写成《五经定本》,颁行天下。他针对当时汉字使用中的谬误,写成《匡谬正俗》。他还收集并分析了大量难字,撰写了《颜氏字样》。颜师古的侄孙颜元孙所著《干禄字书》,是唐代最有影响的正字书。唐代宗时国子监司业张参著《五经文字》,唐文宗时翰林院待诏唐玄度撰《新加九经字样》,都作为国家的文字标准。宋仁宗宝元二年,丁度等奏请因《集韵》的修订而多添了一些字,需要修订一部字书,也就是《类篇》。宋仁宗命王洙等人先后修撰,由司马光整理而成。《类篇》的成书对规范文字,尤其是由《集韵》而新出现的汉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几部私人编著的字书也对当时的文字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辽时僧人行均编写的《龙龛手鉴》,后周郭忠恕所编《佩角》等。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唐宋音韵在长江以北多失正,命乐韶凤等人以“一以中原雅音为定”为原则编撰《洪武韵书》,该书因延续了唐宋传统的正字法,所以“兼有正音和正字的双重功能”。5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清代康熙皇帝敕修的《康熙字典》是集大成的文字范本”。6康熙年间,大学士张玉书、陈廷敬奉诏编撰,在参照明朝梅膺祚的《字汇》和清朝廖文英的《正字通》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共收字47035个字。《康熙字典》虽然不够完善、精确,但是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我国收字最多的字典,一般字典中不易查到的生僻字往往该书中可以查到,而且其作为御定的字典,流行区域广泛,影响非常巨大,对清朝的文字规范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语音的本体规划

在我国社会的早期,也就是先秦时代,中国就出现了沟通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民族通用语言——雅言。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通用语、共同语,其语音就是当时语言语音的标准。秦始皇统一中国,深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于国家政策实施的阻碍,施行了“书同文”等政策,以国家政策作为保证促进民族共同语的延续。到了汉代,国家进一步的统一和强盛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民族共同语——通语。通语又叫“凡语”、“凡通语”或“通名”,以秦晋方言为基础,以长安语音为标准音。汉代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清楚地记载了当时通语与方言的区别,并对当时的方言进行了划分。最重要的是《方言》使用当时共有的通语解释方言,对传播和规范汉民族共同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到了隋唐时期,国家再一次实现空前的统一。这一时期的共同语称为“中原正音”或“中原雅音”,以洛阳一带的语音(又称为“中州音”)为标准音。由于国家的长期分裂,各地语音差异很大。隋朝初期,陆法言等学者编撰了《切韵》,作为正音的依据和诗文用韵标准,对后世影响巨大。宋代延续了隋唐时期的语音标准,在《切韵》的基础上修订成《广韵》、《礼部韵略》、《集韵》,对语音的规范和统一起到重要的作用。金、元、明、清时期,政治文化中心北移,以元代大都为中心的北方话逐渐取代了中原旧音系的地位。元代周德清根据当时书面语与口语严重脱节的现状,参照北曲用韵,以大都(今北京)音为基准,有吸收了“四海同音”的部分,编著了《中原音韵》,这对元朝语音系统的规范、官话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唐宋音韵在长江以北多失正,命乐韶凤、宋濂等人以“一以中原雅音为定”为原则编撰《洪武韵书》,以“中原雅音”作为通用标准,规范了当时比较混乱、繁杂的读音系统,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清朝政府也非常重视当时“官话”语音的规范,康熙皇帝命令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大臣修撰了《音韵阐微》、《佩文韵府》,推广和规范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官话”,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中国古代语言规划的了解,我们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本体规划的主要实施者是各朝政府,很多重要的语言规划工作都是由官方来组织、实施的,同时并不排斥民间的、非官方的学者参与其中。各朝政府的语言规划多数是间接地实施,只有在改朝换代、统治民族发生变更的时期才会直接的显现出来。

2.语言本体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语言规划工程受到了各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因为统治者把语言文字的规范当做一个巩固政权、加强管理的主要措施。而各朝统治者的语言政策的实施通常是通过政府对经学的提倡与校订而实现的。

3.语言本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重视文字、轻视语言,强调书面语、忽略口语。因为统治者需要书面语的统一传达政令、推行政策、维护统治,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非常重视汉字的规范和标准。而政府所倡导的经学对通行文字、书面语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然而因为地域的广大、方言的繁杂,统治者一般采用国都音为标准音的方法,对其他方言音并不格外限制,忽略口语研究。

另外,由于历史局限性、等级观念严重,中国古代的语言规范活动涉及的范围相对狭窄,主要影响的只是管理阶层和文化人阶层,对社会普通人的影响是有限的,并没有普及到社会各个领域。

注释:

[1]礼记·孝经.中华书局,2007.

[2]毛春洲.人民论坛,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10-04/11/content_510560.htm?div=-1.

[3]毛春洲.人民论坛,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10-04/11/content_510560.htm?div=-1.

[4]吴静.中国历史上的语言规划[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5).

[5]资中勇,王文娟.中国语言地位规划述略[J].现代语文,2008,(7).

[6]孟万春.中国语言规划的历史演变[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2).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 语言 规划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