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才结构的演化过程及失衡特点

摘要: 经济发展过程与人才结构演化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极化和扩散两种力量作用下,人才结构会经历散化阶段、中心极化阶段和和谐成熟阶段。本文就每个阶段的人才结构及供需失衡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目前人才结构所处的阶段。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olvement of the talents" structure.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effect of polarization and diffusion, there will be three phases of talents" structure which are the phase of diffusion, the phase of center polarization and the phase of mature harmony. The talents" structure and the unbalanc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each phase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t last, Jiangsu province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phase of the talents" structure.

关键词: 人才结构;失衡;极化;扩散

Key words: talents" structure;unbalance;polarization;diffus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104-03

0 引言

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资本,其结构的合理性和协调性,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开始探索人才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1][2]。人才结构的基本理论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构决定功能[3]。Lopez、Thomas和Wang[4]提出可以以人力资本分布的变异系数和标准差作为衡量人才结构的指标,并指出各国人才分布的变异系数(人才结构平衡与否)对经济增长有很大影响。人才结构失衡强调的是经济系统发展过程中,人才的配置失衡问题,具体来说由于人才配置和利用的不合理而导致对经济系统正常发展秩序的影响,由此可见,研究人才结构失衡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人才结构调整及失衡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区域结构失衡和产业结构失衡两个方面。李春平(2006)[5]研究了人才结构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重点分析了人才数量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协调性及人才的行业分布与行业发展的静态协调关系。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处[6]对浙江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匹配现状进行了调查,指出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不匹配主要表现在缺乏高层次人才、缺乏四类知识型人才、缺乏高级技能型人才、缺乏现代服务业人才。张胜冰,吉宇(2008)[7]着重分析了中部地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及原因,并具体阐述如何通过培养所需人才,使中部地区的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相适应,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赵光辉(2008)[8]认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符合人才资源流动的“推力-拉力”规律,即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人才结构调整,人才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两种力量不断在动态中保持平衡的结果。

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的过程阶段入手,对区域人才结构失衡的演化特点进行探讨。

1 经济发展过程与人才结构演化

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合理的人才结构,同时人才结构的形成也由经济开发的地域过程所决定。经济开发的地域过程,是指区域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表现,其中,极化和扩散是区位势能作用机制的集中表现。在极化和扩散的机制作用下,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和非均衡的矛盾运动,经济开发的地域过程表现出方向性的阶段递进。

从极化和扩散的关系来划分,经济开发的地域过程大致可分为散化、极化、扩散、成熟四个阶段。人才结构演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经济发展的法则。具体说来,人才的结构是动态的,总是适应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发的不同阶段,具有明显不同的人才结构。具体来看,在经济开发的离散阶段,人才结构呈现出分散均衡的方式,在经济开发的极化阶段,人才结构表现为中心——外围模式;在经济开发的扩散阶段,人才结构表现为不同层次的多核心模式;在经济开发的成熟阶段,人才结构表现为网络式。据此,为了说明和解释的方便,本文将人才结构发展过程分为散化阶段、中心极化阶段和和谐成熟阶段[9][10]。

2 不同阶段人才结构失衡特点

2.1 散化阶段

2.1.1 散化阶段的人才结构特点 散化阶段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初期,体现了人才分布的散乱特点。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通讯等技术水平差,人才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导致人才在各经济单元内处于独立分布的状态。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①人才配置主要受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人才分布基本上取决于自然环境的适宜性,因此,在各自的经济单元内相对独立,没有人才间的交流和合作;

②人才只有在很小的范围内形成各自的中心,交流很少,人才培养主要是师徒型或者家族内传;

③人才间相互作用力弱,没有形成集聚规模;

④人才知识的溢出效应和互补效应极不明显,人力资源的作用得不到发挥,造成极大的浪费。

2.1.2 散化阶段的人才结构供需失衡分析

①从供给特征来看,基于散化阶段人才分布相对独立的特点,人才供给也相对独立。这里供给基本取决于本地培养,外地人才流入相对较少。由于完全本地培养,人才结构相对单一,原本某一领域的人才,会继续培养这一领域的人才,但原本缺乏的人才,却很难弥补。因此,一方面,区域人才的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另一方面,区域人才的专业及职称结构供给特征很不稳定。

②从需求来看,基于散化阶段人才分布相对独立的特点,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小,需求人才的层次相对较低。从年龄结构来看,散化阶段对人才年龄的需求并未有特殊要求,主要还是以年轻人才为主;从专业及职称结构需求特征来看,由于在散化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并未形成一个成形的方向,所以在对专业人才和职称的需求方面也没有特殊的要求,还是以零散的需求为主。

2.2 中心极化阶段

2.2.1 中心极化阶段的人才结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分布逐渐打破散化的格局,开始向经济发展快的区域集中,极化作用突显,人才极核开始形成。随着人才向极核的聚集,聚集效应开始显现,人才合力不断放大,但同时压力也在扩大,压力的增长,使得一些人才开始向周边新兴经济发展快的地区聚集。于是,多极核在区域内实现。可见,中心极化阶段可分为两个过程:

一是在区域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经济处于起飞及稳定增长阶段,人才不断向极核集聚并最终达到饱和的“单核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极化”作用在极核内迅速放大,最终实现最大化。单一极核的形成,使得人才高地和其他地区人才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激化。

二是在经济结构逐步综合化、加工深度化,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成为产业主体的经济稳定增长期,随着区域人才的不断集聚,一旦人才极核区人才数量超过边际效益,人才聚集的效益递增向效益递减过渡,这时,人才开始由极核中心向四周地区扩散。其形式主要有:

①人才的定向扩散,即扩散伴随着隶属关系的转移;

②智力的定向扩散。随着人才逐步向中、低层次的节点转移和扩散,第二、第三级人才中心迅速兴起,其他地区的“极化”作用增强,形成新的人才次极核,其在人才结构的优化程度上低于先前的人才极核。这一过程称为“多核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才逐步扩散,但区域人才结构冲突仍然显著,如各极核为了自身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规模、人才质量、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极核间竞争仍然十分激烈。

2.2.2 中心极化阶段的人才结构供需失衡分析

①供给结构特点。极核区(或次极核区)人才相对密集,密度较大,而外围区人才相对松散,密度较小。从年龄结构的供给特点来看,由于中心极化阶段人才流动性比较充分,打破了散化阶段人才分布相对独立的特点,人才间交流开始增多,且越是年轻人流动性越强,因此其供给特点来看,在极核区(或次极核区)按年龄的人才供给主要呈“倒金字塔”式,年龄较轻,供给量较充分,而年龄较大的人才供给量相对较少。从专业结构的供给特点来看,区域发展越快的专业,一般来说人才聚集度越高,外来人才流入的速率越快,相反则越慢。同样,人才培养越充分的专业,人才的供给量就越大,越充足,相反则越少,越不足。从职称结构的供给特点来看,人才职称结构的供给特点基本是以“金字塔式”为主,即职称越高,人才供给量越小;职称越低,人才供给相对越多。这也与一个区域人才职称的评定标准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评定标准,供给特点也不尽相同。

外围地区人才密集度较低,人才主要表现为流出,因此其人才供给特点主要是总量不足。从年龄结构来看,年轻人才难以流住,供给能力较弱,年龄大的人才相对比较稳定;从专业结构来看,外围地区由于没有优势项目,很难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所以人才供给也不稳定,一般略有成就的人才会向次极核和极核流动;从职称特点来看,人才供给仍然以“金字塔式”为主,但顶端人才往往比较缺乏,甚至是几乎没有。

②需求结构特点。在极核区域(或次极核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其对人才需求量较大,需求层次较高。从年龄结构来说,极核区域(或次极核区)不单单是需要年轻人才,而是年轻人才与年龄较大的有经验的人才按比例合理配置;从专业结构来看,极核区域(或次极核区)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点,在发展较快的优势项目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较大,然而其他项目也并非一点不需要,而是需求相对较少。从职称结构来看,极核内人才的需求程度主要是呈“倒金字塔式”,一般来说,越是高职称的人才,缺口越大,需求程度越高;越是低职称的人才需求程度相对越低。

在外围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明显慢于极核地区(或次极核区),但受极核地区(或次极核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长,尤其是处于单核心地位的地域周边的有待成为次级核心的区域对人才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地域的需求。而人才的供给有限,因此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缺口较大。

2.3 和谐成熟阶段

2.3.1 和谐成熟阶段的人才结构特点 和谐成熟阶段对应于经济发展过程的成熟阶段,即经济繁荣发达、社会信息、产业结构高技术化、追求生活质量的高消费的经济增长后期阶段。在此期间,“扩散”与“极化”作用力逐步趋于均衡,从而使区域人才结构向均衡化发展,人才结构呈现网络化,从而形成了区域人才网络结构。此时,人才在各极核间合理配置,聚集效应、规模效应、互补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交易成本降到最低,人才资源的各种效应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由于人才具有质的规定性,当“点”上积累达到一定规模后,一方面向四周扩散,另一方面又在更高的质量、较优的结构上进行量的积累,达到一定规模后,产生更高层次的扩散。也就是说,人才通过“扩散”-“极核”-“再扩散”的螺旋式发展,不断的循环往复,形成不同层级的人才组合的区域人才网络。

2.3.2 和谐成熟阶段的人才结构供需矛盾分析 从供给结构来看,和谐成熟阶段区域内人才充分流动,交流频繁,人才结构极其合理,人才供给十分稳定。人才供给中各层次人才按最佳比例供给,总量及层次间比例极其合适。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从需求结构来看,和谐成熟阶段区域内人才充分流动,而且区域间人才交流也很频繁,为了经济发展,各区域间加强互补与合作。由于和谐成熟阶段对应着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经济繁荣发达、社会信息、产业结构高技术化、追求生活质量,因此,从学历结构来看,这一阶段对高学历人才需求旺盛,高层次人才占绝大多数。对于职称结构来说,亦是如此,对高级职称的人才需求旺盛。而从年龄结构来看呢,则是对年轻人才的需求大于对中老年人才的需求,因为此时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都很高,年轻人才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掌握能力更强,他们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从地域结构来看,由于区域间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各区域人才结构都比较合理,没有很大的差距,各地对人才的需求比例也基本持平,各地基本实现均衡发展。也就是说,和谐成熟阶段的人才结构极其合理,人才需求总是按一个比例配置,而且总能得到满足。

3 人才结构发展阶段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6日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人才的界定是:“人才是指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本文中对人才的统计选取《江苏省统计年鉴》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指标。分别探讨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2001年—2008年经济发展及人才发展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三大区域的人均GDP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苏南地区发展速度远快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自2006年开始,苏中地区人均GDP也有了较快增长,苏南苏中与苏北的差距越来越大。苏南地区历来是江苏省人才的集聚区域,相对于该区域所拥有的自然、社会和经济资源,其人才资源比较丰富,主要表现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绝对数值较大。那么,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人才流入流出情况如何呢?为研究该问题,我们分析区域内专业技术人员数与总人口数的比例这一指标。具体见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江苏省地域间的专业技术人员其分布极不平衡,苏南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增长迅速,而与之相比,苏中、苏北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甚至略微有所下降,人才不断由苏中、苏北地区流入苏南地区。由此可见,江苏省人才结构目前仍处在中心极化阶段,以苏南为极核区、以苏中为正在形成的次极核区、苏北为外围区的结构使得苏北人才洼地与苏南人才高地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中。

4 结论

经济的发展影响人才结构的演化。经济开发的地域过程分为散化阶段、极化阶段、扩散阶段和成熟阶段,相应地,人才结构的演化可以分为散化阶段、中心极化阶段和和谐成熟阶段。在散化阶段,供给与需求都相对独立,人才流动较慢;在中心极化阶段,极核地域和外围地域在人才需求和供给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人才的年龄、专业、职称等结构出现失衡,中心极化阶段也是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人才结构的发展阶段;在和谐成熟阶段,人才的供给和需求相对均衡,年龄、专业、职称等结构相对合理。但这种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动态非均衡发展的过程,从而导致人才结构处于“扩散”-“极核”-“再扩散”的循环非均衡发展过程,进而形成不同层级的人才组合的区域人才网络。

参考文献:

[1]Castello,Amparo and Domenech,Rafael.“Human Capital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Some New Evidence.”Economic Journal,2002,112(418),C187-200.

[2]BIRDSALL N. & J. L. LONDONO. Asset Inequality Matters: An Assessment of the World Bank’s Approach to Poverty Re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87(2):32-37.

[3]王通讯.论人才结构调整[J].中国人才,2003(7):12-16.

[4]Ramon Lopez,Thomas,Vinod.Yan Wang. Addressing the Education Puzzle: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and Economic Reform.1998.

[5]李春平.江苏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N].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12):44.

[6]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处对浙江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匹配现状调查[J].浙江经济,2005(21):29-32.

[7]张胜冰,吉宇.中部现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及策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4):28-30.

[8]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研究[J].商业研究,2008(2):34-39.

[9]叶忠海,人才地理学概论[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8,P61-62。

[10]王修来,崔国才,张敏.非均衡视角下区域人才结构的冲突与化解——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2:222-224.。

推荐访问:演化 失衡 区域 过程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