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地域活化的路径研究

摘要:以长阳巴山舞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访谈探讨巴山舞演化过程中,是否扮演行动者角色带动地方发展。结果发现巴山舞活化路径在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现代媒介为推手,当地百姓为主体,突出地域传统文化元素为特色,以健身娱乐为理念,以学校为普及,以旅游经济为拓展的整体宏观调控下,巴山舞的地域活化可谓有声有色、卓有成效;巴山舞地域活化不仅给当地民众带来实实在在好处,而且还为社会带来无形利益。

关键词:传统体育;地域活化;路径;长阳巴山舞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3-0036-05

收稿日期:2013-12-15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活化互动模式及绩效评估研究”(12CTY010)阶段性成果,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休闲体育发展中心课题。

作者简介:汤立许(1974-),男,湖北公安人,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1.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2,Hubei;2.Wuhan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2,Hubei世世代代的巴人后裔,秉承先祖遗风,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巴文化。长阳土家族则是由古代生活在清江流域的“廪君蛮”巴人并不断融入当地其他民族而产生的直系后裔[1]。早在20世纪60年代,长阳就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批文艺作品,先后推出了“长阳山歌”“长阳南曲”“撒叶儿嗬”三大品牌,创作出“巴山舞”“土里巴人”两大舞蹈艺术精品。基于此,课题组于2012年5月17-25日以巴山舞为中心对长阳县文化广场、文体局、长阳二中、长阳职教中心、民俗文化村、资丘镇资丘村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并访谈一部分专家。课题调查组获得了长阳县档案馆、文体局、资丘镇等单位赠送的第一手资料和书籍,对于探究巴山舞地域活化的动力,文化变迁过程中巴山舞通过何种路径被构建,人们又如何将民族认同赋予这种变迁等内容提供主要的参考价值。

1地域活化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总是与某一特定的空间场所相联系,而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既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也包含文化和制度政策等因素。空间的差异使得“什么事在什么地方”成为研究资源的空间配置规律、特点及效率的主要内涵[2]。从世界角度来看,许多幅员辽阔国家的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通常由区域性的增长所带动,如美国、德国、苏联等都在不同时期采用具有空间差异性的政策支持来推动特定区域的发展。在西方社会科学界,对区域的研究被作为众多学科的中心议题。特别是“新区域地理学”的兴起,有力推动了人们对区域的地方性和结构性的认识,区域复兴的观点很快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的主流,对区域研究的兴趣迅速增加,并将区域看作是当今协调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最先进形式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3]。地域活化是指以地方为基础,考虑地方自主性、独特性与差异性,转化对地域价值的思维,运用完整的地方发展策略,促进地域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复苏,注入地方新的生命力,同时强调地域活化的效益,不仅包含了实质地方经济、职工供给等有形效益,也包含居民地方认同感、归属感、美学质量提升等无形效益。[4]

2巴山舞

巴土文化发轫于距今4000余年的原始社会晚期,至清朝中叶始成大观。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巴土文化。素称“巴人故乡”“歌舞之乡”的长阳土家族,祖祖辈辈在美丽富饶的清江流域劳动、生息、繁衍,并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巴山舞作为土家族优秀民族文化之一,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它的起源要追溯于“撒叶儿嗬”。“撒叶儿嗬”是土家族古老的丧葬仪式歌舞,它质朴豪放,尽显土家民族本色,亦因其欢快畅达而传承“生死乐天”的土家族特有的民族生命观[5]。从纵向历史过程看,“跳丧”是土家族先民的巫术观念、祭祀礼仪及歌舞艺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在四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形式、内容以及流传地域空间均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它的性质也有了质的嬗变,即民俗的因素逐渐消失,审美的因素逐渐增长,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审美方式。[6]

3巴山舞地域活化的路径分析

3.1博采兼融:巴山舞地域活化的生命力

地域文化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也不仅仅是一种口头的“文化遗产”。地域活化是在地域文化基础上萌生的新文化发展方式,但它并不是一味地怀旧和复古,而是在现代科技发展下,结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非常重视吸收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契合点上分析出地域特性,采取扬长避短的方式来发挥出地域文化的优势。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3期2014年6月 汤立许传统体育地域活化的路径研究No.3 2014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移风易俗”到80年开始文化多元化的大规模冲击以来,“撒叶儿嗬”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其“只供丧葬使用”的历史定位和单一的民族地域特色以及女人、儿童禁止上场的禁忌而限制了它的传播。20世纪80年代后期,长阳舞蹈艺术工作者依据时代发展需求,在巴土文化基础上,探本求源,依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民间艺人与专业人士共同努力下,保留了“撒叶儿嗬”原有的歌、舞、鼓、乐的形式,以及鲜明的节奏和粗犷、古朴、豪放的风格外,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首先在思想意识上打破了“女人跳丧,家破人亡”的封建观念,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改编后巴山舞突出了集体性和健身娱乐性,并且在结构上也去掉了旧有的程式和文辞,充分吸取了土家族舞蹈和音乐的元素,其动作和音乐分别以“撒叶儿嗬”“长阳山歌”“长阳民歌”为创作原型,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加以提炼、重新组合,将“撒叶儿嗬”从祭礼性舞蹈变为群众自娱性、健身性舞蹈。创新后的巴山舞在动作上更加简单和规范了,表现力更强,内容更丰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被荣誉为“东方迪斯科”[7]。正是巴人遗风的延续和发展,开拓、展示了一片独特的审美领域和崇高民族自尊心。

3.2民间回归:巴山舞地域活化的根基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认为“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8]。“寻根文学”作家韩少功在寻求“民族”与“世界”的对话过程中,重新发现了“民间本源性的存在”的文化意义及审美意义。莫言是一个真正复苏了民间文化精神的当代作家,他在世界文学的启迪之下,在“红高粱家族”等作品中,在乡土民间藏污纳垢的现实文化空间中,把人的生命精神充分张扬起来,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来自民间的审美艺术世界,表现出对民间文化形态的真切理解。[9]

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带来了乡村民间文化形态的动荡、价值观念的冲突。“撒叶儿嗬”与原始宗教的迷信纠缠在一起,且长期得不到改进,难与社会同步发展,致使它无法承载人们越来越复杂的精神寄托,越来越难以满足民间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越来越脱离人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与探索。为了满足民间大众的娱乐需求,巴山舞真正从民间立场出发,把民间需求作为自己灵魂的栖息地,从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思路,经过改革、发展、创新之后,又让它回到民间去。这是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回到群众中发展的民间文化模式。巴山舞之所以能回到民间去,主要是牢牢地把握了群众自娱自乐舞蹈的基本特征[10]。若是回不到民间,群众不能直接接受,那就会失去群众基础。课题组在长阳调查中了解到群众中有一个顺口溜“巴山舞曲一响,脚板就滋滋痒”,充分说明了民间是任何文化艺术在区域发展中的根基和重要的渠道。

3.3加入体育:巴山舞地域活化的路径依赖

一个民族体质的改造,不是一蹴而就即可完成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一个国家群众体育的发展,不仅有赖于必要的物质条件,更有赖于国民的体育意识。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健康意识,合适的、健康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关键。“全民健身计划”的对象是全国人民,并以“健康”为其实施目标,必然要求体育运动的内容和形式能符合人的不同需要,要符合全民性的特点。

巴山舞最初并不是从体育健身的角度来发展,而是从文艺的角度起步,然后过渡到全民健身项目行列。巴山舞在技术动作上继承了“撒叶儿嗬”中的动作,其动作舒展自如,粗犷、稳健、活泼、简单易学、通俗易懂,有一定意蕴和便于记忆的直观形象,适合群众广泛参与。在音乐上,保留了其鲜明的节奏和富有特色的鼓点,去掉了“撒叶儿嗬”中“低沉哀伤的丧味”,选用了当地民众所熟知与舞蹈情绪相吻合的山歌、小调以及民歌,加以弦乐伴奏,使巴山舞优美舒展,富于舒适性,增添时代气息[11]。改进后的长阳巴山舞200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确认为全民健身舞,并被评为全国新研发的十大优秀健身项目之一。2004年和2005年,长阳巴山舞分别在第二届“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和“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展示大赛”上获得金奖。2005年8月,获全国优秀全民健身项目一等奖,并被确定为全国全民健身研发推广首选项目。

3.4进入校园:巴山舞地域活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它肇始于过去,积淀于现在,影响着未来[12]。传统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如何准确地传递到下一代关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和保护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优秀民间文化传承的“长阳模式”即“民族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进课堂”在学界、政界得到了广泛认同。长阳巴山舞从一开始就以普及推广为理念,从学校入手,把巴山舞作为学校的乡土教材,来丰富素质教育内容。巴山舞在校园内普及推广,不仅为校园文化生活增色不少,而且成为学校探索民族教育的一大亮点。

3.5与旅游联袂:巴山舞地域活化的内源性向外源性路径延展

巴山舞在地域活化时实行空间转换,坚持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从原始宗教领域向艺术领域转换,并与旅游文化、节庆文化结合,成为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围绕文化做旅游,旅游有了魂,便有竞争力,就能做大做强。巴山舞列入全民健身项目之后其内源性的健身价值是占主导的,但是作为长阳一张名片,其发展过程中外源性经济价值越来越凸显。《巴山舞》《土里巴人》《梦幻土家》《巴土恋歌》等大型民俗风情歌舞精品剧正在产生经济效益;到2015年,长阳将利用文化招牌全面建成“土家源”文化工程系列项目,全力打造中华巴土圣山廪君祭祖寻根文化、渔峡口巴国故都历史文化、县城土家文化综合展示和清江古城生态文化旅游度假等四大文化板块,涉及20多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30亿元以上[13]。由此,巴山舞地域活化健身价值的内源性向旅游经济的外源性拓展。

3.6借助媒介:巴山舞地域活化的品牌路径

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中不断被受众认知、理解和接受,并由此形成一个地域内共有的价值观。离开有效的传播,文化就难以成为涵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14],也必将逐步丧失独霸市场的专属权和主导话语的掌控权。通过媒介打造艺术精品,不仅是为改变巴山舞因为艺术上的粗糙简单失去群众的现状,而且更是着眼它的未来发展。人民群众对艺术的要求是“美”,只有“美”才能立足于世,才能发展,才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长阳一位文化工作者对课题组这样描述:“通过巴山舞推出一个民族,让大家知道土家族,知道长阳。”的确,长阳文化工作者抓住机遇,搞活机制,并创建中国首家“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政府充分利用媒体,利用全县的文化人、文艺工作者来提高它、普及它。1985年,巴山舞充分利用湖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锦绣长阳》使其走上银幕。在随后两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报纸大篇幅地报道了长阳巴山舞。2000年是长阳巴山舞奖项的巅峰之际,荣获第十届全国“群星奖”——广场舞蹈“金奖”。巴山舞的名声大震,激起了长阳文化工作者品牌意识,2001年7月“中国长阳巴山舞”获准国家商标注册。

3.7政府支持:巴山舞地域活化的路径保障

保护和发展巴山舞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目前的文化管理体制下,政府相关的文化职能部门在这项工作中承担主导作用。巴山舞在区域土地上如鱼得水,遍地开花,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巴山舞推广和发展纳入职能部门的工作日程,从组织、政策、财力诸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长阳县的许多领导是巴山舞的推崇者和组织者。例如县长为它起了名,书记为它开过道,在巴山舞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都得到了长阳县各级干部的导向与支持。2010年5月,长阳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土家源”文化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狠抓落实,进行一对一的工作指南,每个县级领导联系和分管一个重点文化项目,一个县直属部门工作专抓一个文化项目,一个乡镇抓一个特色文化工作亮点,把“土家源”文化工程落到实处,树立了“人人都是文化建设主体、事事都是人文发展环境”的理念。

4巴山舞地域活化的社会价值

4.1推动社会和谐

构建现代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不仅能促进个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深化全民健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巴山舞的推出不仅提供了闲暇时间消遣方式,而且还让宅男宅女们从电脑前起身走向热闹非凡的文化广场,让相识的不相识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纷纷融入欢乐的旋律舞动自己的身姿。巴山舞让人们忘记了许多烦恼,少了许多争吵,多了一些欢声笑语。这样活动不仅对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为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2转变居民休闲方式

从调查得知,当地群众休闲活动方式发生了变化。居民在余暇时间中接触最频繁的是巴山舞,居民参与巴山舞的时间分布主要是早上和晚上,晚上参与的频率是89%,早上是11%,其他休闲方式则是上网、看报阅读、聊天、棋牌和陪父母。从调查可知,参与上网与棋牌的每周频率低于巴山舞,说明参与巴山舞的时间增多时,棋牌与上网的时间受到了影响。在巴山舞未开发之前,当地民众的休闲方式主要是打牌和聊天,而如今,在长阳广场已经刮起舞蹈旋风,每天晚上长阳广场都是车水马龙。

4.3促进了居民的心身健康

巴山舞整套动作的时间约为5分30秒,运动量适中,具有灵活性可以因人而异,既可重复进行也可间隔进行。它为人们提供一种简单便捷的锻炼方式,营造一种全民健身的氛围。蒋在爽《土家族巴山舞练习对老年女性BMI及血脂的影响》指出,一些患有风湿关节痛、肩周炎、颈椎病的中老年人经过巴山舞练习后,疼痛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或消失[15]。课题组对当地居民访谈中了解到,练习巴山舞的确具有调节心情、愉悦身心、家庭和睦的功效。这一点与研究者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即巴山舞的练习能舒缓工作压力,消除紧张的情绪,能改善老年女性的饮食、睡眠、记忆力、精力、疲劳感等身体机能状况。

4.4扩大了居民的社交渠道

乡土文化品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大多数还具有一种审美、社交功能。人们在参与各种颇具规模的文化活动中,促进了自己的社会化的进程,既锻炼了自己的体能素质、文化品性,又培养了自己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境界。巴山舞是一种集体性娱乐活动,既可以两人对跳,也可四人共跳、八人对跳,巴山舞练习多数是在开放的、直接的相互交往中进行的,是典型的集体广场舞。它不仅能团结集体,改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能够净化社会风气,养成健康的社交方式。

4.5强化居民的认同感

民族民间的文化给人们一种特殊的关切感,不断给人的心灵以滋润和慰籍,在文化心理上给人以一种安定感和安全感。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通过民族民间文化,我们能够认识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对于走向明天,走向未来,非常重要[16]。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需要在往高层次发展,一部分人的思想领悟与动机在不断提高,已经超越了提高运动能力的生理需求。逢年过节,喜庆丰收,巴山脚下,清江之滨,巴山舞像早春的燕子,飞旋在千家万户,反映了人们文化心理上的认同。中国当代著名舞蹈家贾作光三次来长阳考察巴山舞,称巴山舞是民族灵魂的外露,长阳形象的大使。

5结语

巴山舞不仅是巴蜀地域的一种民间文艺种类,也是这一地域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议事的空间,更是一种思维和理念的空间,因而对这一地域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为巴山舞的欢喜的同时,对它的忧患也同在。巴山舞地域活化路径选择过程也有着很多值得去反思的地方。首先,经济强势下的文化构建问题。以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决定在文化事项的再构造中,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元素被赋予了表达权,缺乏商业价值的文化元素则失去了这一权利,被边缘化,甚至遗忘。另一方面,为了遵循商业规律,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元素一再接受着改造、创新,很容易失去其原生特质。总之,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中,如何去调节“生态化”“原生态”与“商业化”的平衡,值得警惕。其二,政府强势下的文化主体问题。在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中,民间的声音被整合,多元的文化表达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文化实践的主体应该是承载文化孕育成长的民间力量,政府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转变角色,做到“政府搭台、社会唱戏”,培养社会组织和民间群体作为活动主体。

参考文献:

[1]《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21.

[2]殷存毅.区域发展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1.

[3]Stoper,M.The regionaI worId:territoriaI deveIopment in a gIobaI economy[C].New York:The GuiIford Press,1997.

[4]柯秋华,黄庭钟.地域活化模式之研究——以莺歌镇陶瓷产业为例[J].长庚人文社会学报,2010,3(2):377-403.

[5]何伟军.资丘镇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242.

[6]胡绍华.三峡民间艺术概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141.

[7]陈洪.《巴山舞》舞名存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4(2):12.

[8]王光东.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中国现当代文学解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覃发池.长阳巴山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41-42,180.

[10]王凤玲.中原传统文化传承三路径[J].求索,2010(4):73.

[11]长阳打造“文化软实力”纪实[EB/OL].http://news.cn3x.com.cn/content/2012-04/09/content_253521.htm.

[12]张芸,张茹.提升地域文化传播力的媒介传播路径研究——以燕赵文化传播为例[J].中国报业,2013(6).

[13]蒋在爽.土家族巴山舞练习对老年女性BMI及血脂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6):616-617.

推荐访问:活化 地域 路径 传统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