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创业趋势研究,(下)

3 “硬科技”企业发展特征

“硬科技”的成功将会在企业、产业和区域3个层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成功的企业而言,“硬科技”的发展无疑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获得丰厚的价值回报。对产业而言,“硬科技”是更多原始技术创新及其应用的探索,将带动众多新业态的产生。对区域而言,“硬科技”作为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将为区域集聚顶尖人才,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观察《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6年“50大创新公司”、CB insight发布的《2016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及科技部火炬中心和长城战略咨询共同发布《2016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中所列出的“硬科技”企业,可以发现“硬科技”的成长路径。相比较于移动互联网企业以商业模式创新为发展特征,“硬科技”企业的发展表现出科学家的深度参与、技术的商业突破、资本的持续注入和人才的跨界集聚4大特征。

3.1 科学家的深度参与是“ 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新材料领域等为代表的“硬科技”企业,相比较于传统企业或是互联网企业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和知识壁垒,而跨越和打破这种技术门槛和知识壁垒的关键在于具有充足科学知识储备并可开发实际应用的科学家。因此,科学家作为“硬科技”创业者,或作为“硬科技”企业的科技顾问,深度参与到“硬科技”企业发展中,是“硬科技”企业得以发展的关键。以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碳云智能”)、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柔宇科技”)、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旷世科技”)、北京科信美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信美德”)、大疆创新等为代表的众多“硬科技”独角兽或初创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价值来实现快速成长。

案例:旷视科技

旷视科技成立于2011年10月,是一家以人脸识别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公司,致力于通过深度学习与感知融合技术,让人的“身份”与“行为”数据可以被各类物联网设备实时获取并融入行业,并为行业提供基于每个人的金融信用数据、地产出入管理数据、智慧城市社会综治数据服务。

旷视科技是典型的科学家利用其科学知识打破知识壁垒,实现快速发展的企业。其3位创始人印奇、杨沐和唐文斌均毕业于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印奇——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在2016年福布斯颁布的亚洲“30岁以下30个领袖人物”中,位居企业科技(enterprise tech)人物排行榜的首位。杨沐——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曾获国际信息编程奥林匹克比赛(IOI)金牌、参与多个开源项目。唐文斌——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曾是清华大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的总教练。

3位创始人带领旷视科技团队,建立了一种“类人脑神经元算法”的深度学习算法,不仅打破人脸识别的知识壁垒,并且利用大规模的数据对算法进行“训练”,进而提高识别的精确度。旷视科技并于2014年获得全世界最具权威的人脸检测评测平台FDDB(人脸检测数据集和基准)、LFW和300-W 3项图像类测评世界第1;2016年为全球1.12亿人完成在线身份验证服务,并被列入“2016年度公安部科技局科技成果推广目录”。

目前,旷视科技估值20亿美元,其近几年的融资情况见表4。旷視科技入选中国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入围Interbrand发布的《2017全球最具突破性品牌》榜单,成为全球40家企业中3家中国企业之一;入选MIT科技评论以领先的科技能力为评选标准之一发布的《2017全球最聪明50家公司榜单》。

3.2 技术的商业突破是“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不同于互联网企业得益于流量红利,爆发“奇点”来临较为快速,“硬科技”企业的技术爆发“奇点”路径则相对久远,其发展过程实际是其核心技术逐步成熟,厚积薄发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科学家前期的技术支持,更需要后期持续地技术研发投入。在不断地试验和研究中,技术和产品不断迭代并取得突破,并在市场需求的推力下不断积累和整合,逐步实现差异化和壁垒化,最终达到临界点,从而有能力转化成商业价值,并实现企业爆发式成长。

案例:柔宇科技

柔宇科技于2012年在中国深圳、美国硅谷及香港同步创立。柔宇科技致力于柔性显示、柔性传感、VR显示及相关智能设备,专注于下一代人机交互技术(新型显示与传感)及其相关电子产品的研究。其创始人刘自鸿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的学士和硕士,并获得斯坦福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同时也是国家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及微纳电子学专家。

柔宇科技在成立的2年时间里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直到2014年柔宇科技基于自主研发技术创造了世界纪录,制造出厚度仅有0.01mm、卷曲半径可达1mm的全球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屏才名声大噪。而截至目前,柔宇科技的柔性显示屏依然在不断地研发和试验中。这项新技术在未来可应用于新型柔性屏幕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终端、可穿戴的移动电子设备、汽车及航空等6大领域。

目前,柔宇科技估值超过30亿美元,其融资情况见表5。柔宇科技入选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和《中国企业家》杂志评选的“21未来之星——2017年度最具成长性新兴企业”。

3.3 资本的持续注入是“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力

无论是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或是“硬科技”企业,获得稳定、足额的资金以实现生产要素的聚合,对经营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硬科技”企业是需要长期投入研发的高精尖技术,从技术积累到商业转化,再到随后的产品迭代过程中,更是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持。从创业阶段勇于承担风险的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到成长阶段的私募基金、大型企业基金、银行等等,外界机构资本的持续注入对于“硬科技”创业和成长至关重要,是“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案例:蔚来汽车

蔚来汽车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高性能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企业,是典型的“硬科技”与资本融合的企业。蔚来汽车成立至今只卖了16辆车,并且其主要车型7座电动SUV还在处于研发阶段,但其在电动、智能以及无人驾驶3方面均取得瞩目的成绩。蔚来汽车打造的超级跑车EP9以6分45秒90的成绩刷新了纽北历史圈速纪录,成为全球最快电动汽车。

在其成立至今的3年中分别获得亿元以上人民币的A轮融资、5亿美元的B轮融资、1亿美元的B+轮融资、以及亿美元以上的C轮融资(见表6)。

3.4 人才的跨界集聚是“ 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学家的深度参与是“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集聚跨界人才的多元化集成创新团队则是“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充分条件。成功的“硬科技”企业不仅需要具有高精尖技术的科学家,也需要具有运营、市场、产品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无论是作为联合创始人或是团队成员,其作用都是在科学家追求技术极致化的过程中,帮助“硬科技”企业跨过科技和商业间的鸿沟。

案例:碳云智能

碳云智能成立于2015年10月,围绕消费者的生命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创建数字生命的生态系统。在成立2年中,碳云智能完成了众多重大事件:出资3 000万元完成对深圳般若计算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投资,布局保险大数据;宣布收购以色列人工智能公司Imagu Vision Technologies,并建立iCarbonX—Israel人工智能研发中心;联合7家公司——SomaLogic,HealthTell,Patie ntsLikeMe,AOBiome,GALT,Imag u和天津强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数字生命联盟,碳云生态系统向7家公司投资约4亿美元。

发布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觅我,平台将借助数据,帮助每个人由内而外、由本而末、多层次多维度解码自己的生命,让人们真正地理解当下的自我,预见未来的趋势,探索不同行动下的多重未来。

碳云智能的成功除了科学家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集聚跨界人才的团队则为公司发展保驾护航。

4 新经济下“硬科技”企业的成长生态

科学家、技术、资本、人才是“硬科技”创业成功的内在因素,而在新经济时代,外在新环境因素同样对“硬科技”企业成长发挥关键作用。敏锐的科技媒体、懂科技的孵化器、有洞见力的资本、有影响力的科普,以及新经济政策5大因素构成了有益于“硬科技”企业孕育和成长生态。

4.1 敏锐的科技媒体

“硬科技”发展中,担当重要职责的不仅仅是企业自身,背后的媒体支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科技媒体在“硬科技”创业时代,不仅关注“科技”本身,更关注与科技相关的创新企业、创新人才等创业要素,关注科技和商业的结合。具体来说,科技媒体对“硬科技”创业的价值体现在2个方面。第一,科技媒体是知识和创新技术传播的渠道,承担着前沿硬科技和产业信息的传播。第二,科技媒体是发现、挖掘有科技潜力“硬科技”企业的重要途径。

科技媒体典型的代表则是《MIT科技评论》,是自1899年创立并始终紧跟科技的进步,全球历史最悠久、最权威的创新科技媒体。其每年发布全球10大突破性技术榜单,已经成为“硬科技”领域创业的风向标;评估发布最有潜力的科技创新企业“50个最智慧的企业”,挖掘具有领先技术和颠覆性商业模式的企业。如今的《MIT科技评论》已不再是纯粹的技术媒体,它成功地在新兴技术领域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创新技术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以科技传播为载体的“硬科技”创业基石。《MIT科技评论》每年在全球举办400场以上会议活动,不仅围绕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举办多场讲座,同时还举行新兴技术展示活动,用以传播科技信息和链接资本等商业要素。

4.2 懂科技的孵化器

人才的跨界集聚是“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内动力,而跨界的创新环境则是“硬科技”发展的外在拉力。这种拉力不仅体现在跨界带来的源源不断的新元素、新技术和新价值,为企业带来诞生创新的机会和蓝海,更重要的是当具有另一领域专长的创新者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视角,往往会对于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根本定位产生跨越式的理解和升华。而懂“硬科技”的孵化器則是整合外部环境的重要载体,对于“硬科技”企业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4.3 有洞见力的资本

进驻孵化器和获得风险投资基金是传统初创企业一条成功的捷径,但由于一般“硬科技”企业技术积累和商业转化周期长、资本缺口大、潜在市场价值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等内在因素,以及社会资本和孵化器对于“硬科技”项目缺乏了解等外在因素,使“硬科技”企业很难获得一般投资机构和孵化器的支持。而有洞见力的投资人和创投机构一方面可以直接为“硬科技”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和资本投资,加速其发展;另一方面有洞见力资本的注入将会带动其他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因此成为促使“硬科技”创业和“硬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Y Combinator是美国著名的科技孵化器,其CEO Sam Altman是斯坦福计算机系的辍学生,他对于技术有着独特的见解,其创立的位置服务商Loopt被Green Dot以4 300万美元收购。Y Combinator帮助“硬科技”创始人建立一种迭代思维模式,并邀请他们加入超过3 000人的YC社交网络。另外,YC也提供5方面孵化服务:帮助建立可快速迭代的小项目以启动创业、帮助减少创业成本、帮助做长期规划、帮助度过前期严格的市场监管环境和帮助募集资金。至今,Y Combinator已经成功孵化众多知名“硬科技”企业,如研发外挂式无人驾驶装置,被通用10亿美元收购的Cruise。

4.4 有影响力的科普

“硬科技”的前沿性和知识壁垒特性,对社会及大众造成了一定的认知障碍,可能导致“硬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低迷,或是市场消费者对于“硬科技”自身及其产品属性,包括产品实用价值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存在知识鸿沟,因而出现付费意愿极低的局面。有影响力的科普作为一种全新推广和宣传手段,对“硬科技”成长有着显著地帮助。一方面,帮助“硬科技”企业快速、有效打开市场,增强消费者信心;另一方面,增强社会和大众对“硬科技”认知,引领更多人参与“硬科技”创新创业。

基因检测作为近几年兴起的硬科技之一,初期参与研发和运营的企业数量少之又少,并且由于消费者对于检测效果抱有很大怀疑,市场效果不佳。23 and Me就是一家利用科普手段快速打开市场的基因检测企业。23 and Me于2007年推出基因检测产品,消费者支付149美元,将自己的唾液样本邮寄给企业,就可以获得一份在线的DNA分析报告,得知自己祖源分析和遗传疾病风险等数据。由于当时基因技术还不被大家所熟知,所以消费者并不认可基因检测和该公司的服务。自2011年23 and Me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如:同当时美国的一本介绍基因与运动关系的畅销科普书《The Sports Gene》紧密合作。目前,23 and Me已经拥有100多万用户,并且由于23 and Me的科普作用,市场上出现了众多基因检测公司,如水母基因、泛生子基因等。

4.5 新经济政策

“硬科技”的出现是新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需要有洞见、有远见的经济政策支持。综合而言,新经济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5个层面。第一是宣传“硬科技”创业,渲染良好的“硬科技”创业氛围。第二是鼓励科学家创业,支持科学家在职创业,或利用其他机制调动科学家创业积极性。第三是包容创新,允许创新试错,并提供着眼于长期收益的资本支持。第四是培育“硬科技”创业环境,发展研发服务产业,为科学家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第五是帮助科学家对接“硬科技”产业链,提供全国范围的配套产业链支持。政策的创新是“硬科技”创业得以成功的重要外部条件,是科学家、科技媒体、科普、资本、孵化器向“硬科技”产业倾斜的导向因素,是形成“硬科技”创业生态的重要环节。

推荐访问:趋势 创业 研究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