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实施路径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以满足农民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目的,建设与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民文明素养,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潍坊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为背景,探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实施路径,为潍坊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5)03-0116-03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潍坊市积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3级全民健身中心,努力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健身圈”、“县市城区15分钟健身圈”[1],有效推动了潍坊城乡体育、区域体育和人群体育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农村体育文化的普及,带来了乡风民俗和农村面貌的深刻变化。

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民心工程”深入推进

潍坊市政府把体育工作作为构建“和谐乡村”、“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和完善以乡(镇)政府为龙头,以村和社区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的农村体育网络,打造农村特色体育活动。通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文明行动,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精神文明向农村传播。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近年来,潍坊市将完善体育设施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将体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设施设备、体育活动、运动赛事等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一方面利用体彩公益金作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专款,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平台、夯实基础,改善城乡农民群众健身条件,推动农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各区、乡镇出台各种激励措施,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给广大群众休闲健身带来极大方便[3]。

2014年,潍坊市政府把建成793处全民健身工程作为25件民生实事之一,利用省、市、县3级各类资金,加大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力度,全市共投入各类资金1600万元,实际建成全民健身工程805处,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称号。

2 加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

2.1 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全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城乡社区建立文体活动中心,在村(居)建立农村文化大院,为城乡居民参加文体活动提供保障。落实新建居住区按照国家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在器材配置上,根据各年龄层次农民健身和全面锻炼的需要,统筹健身工程与文化、教育、科技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和综合利用,做到共建共享[4]。在场地配置上,加强与村委会和农民群众之间的沟通,规划建设方便安全的健身活动场地。对于个体所有的土地,健身工程采用现金补偿或置换土地等方式协商解决,维护好农民的利益。

2.2 强化措施,形成农民健身工程设施管理维护长效机制。实施《潍坊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维护办法》,坚持“建管并重,以管为主”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完善各级管理职责,不断提高器材使用率和完好率。划分片区,面向社会招聘管理维护人员,负责体育设施的维护。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健身设施维护和支付管理维护人员报酬。督促村两委和学校在生活生产中加强安全健身知识教育,提高村民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对村内、校内各类体育健身器材,经常性的进行检查和维护,形成常规化、常态化管理,从根本上遏制体育健身器材带来的伤亡事故。

2.3 创造条件推进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农村区域内的公共体育设施,视其功能特点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向农民开放。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学校新建、改建的各类体校体育设施,要向公众开放,方便农民健身活动。各街乡及相关部门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给予经费补贴和奖励资助。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落实岗位责任制和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或被挤占、挪用。

2.4 实施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体育文化公园等健身示范基地工程建设。发挥体育场馆作用,创新体育发展机制,拓宽发展渠道,打造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基地。依托森林公园优越的绿色生态环境,通过一系列主体及配套设施建设,以“生态健康、快乐健身”为宗旨,为农民群众提供天然、优美、环保、内容丰富的健身环境。全市所有的生态公园、绿化的沿街沿河都设置了林荫休闲健身道、自行车专用道,多数地段都安装了体育健身路径,配套建设乒乓球台、篮球场等设施,农村社区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健身路径成为市民休闲乐园,公共自行车带给市民便捷和健康。结合农村社区化建设,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和山野等自然条件,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和户外运动设施,加快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

3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水平

加强对农民的体育教育是群众体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体育方针政策、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作用等,鼓励、吸引农民群众转变健身理念,正确认识和分享体育的快乐;通过公益广告、文艺演出等形式,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相关知识,引导农民群众科学健身;通过开展“体育三下乡”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农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水平,营造农村健身文化氛围,使广大农民树立新型体育健康观[5]。

通过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的实施,建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示范村”,科学设置“中心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活动站,利用各种节假日在“示范村”、“中心村”举办节庆和比赛活动,使之长效化、制度化、生活化,推动农民健身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形成人人想健身、懂健身、会健身的浓郁氛围,促进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4 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健全农民身边的体育组织,改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根据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特色,将中小学体育教师、民间艺人、本村的大学毕业生、有专长的体育爱好者、热心人等农民中的体育骨干组织起来,由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系统培训,使其具备对当地的农民体育健身进行指导的能力和资格,发挥他们的作用,结合农村实际,适时组织乡、村间的各类运动比赛,引发农民参与活动兴趣,提高农民健身热情。建立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广泛开展针对农民群众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加强注册管理和培训,提高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6]。

目前,潍坊市有86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负责遍布各个社区和单位的3000多个健身站点,对市民的健身活动进行指导。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5 构建“以农为本”的农村“特色”体育健身内容体系

5.1 创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形式和方法,开展适合不同人群、地域、季节的体育健身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原则,突出“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实效性”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以农民群众需求为本,充分考虑农民日常劳动的体力消耗、年龄构成、农村的风俗习惯,科学设计体育健身项目。有效利用健身工程的场地设施,开展好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气排球、武术、健身舞等常规性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

5.2 挖掘和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健身内容体系。各级体育部门大力开展民族、民间、民俗性体育文化活动,利用各种节日、庆典、仪式等举办农民群众参与性强、乡土体育文化气息浓郁的活动;支持社会各方面组织农民开展普及型强、便于开展、健康活泼、娱乐休闲的体育活动。在挖掘、整理、提高和发展的同时,培育和创新民间特色体育项目。组织举行比赛和新优项目展示活动,既发挥其对农民群众的健身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凸显体育文化娱乐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中的作用。

5.3 创建赛事活动“一县一品牌”。根据潍坊区域特色,以竞赛表演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精心打造一批与城乡发展相适应的群众性、国际化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如世界风筝锦标赛、国际青年足球赛、峡山国际马拉松比赛、滨海风筝冲浪比赛、千人广场舞大赛、百县篮球比赛、千乡乒乓球赛等都成了当地的品牌赛事,由此带动全民健身深入开展。举办不同县乡独具特色的跆拳道、自由跤、单车、登山、武术、花键等比赛,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积极进行社区体育竞赛等活动探索,推出以社会团体、企业冠名的社区篮球赛、足球赛、登山比赛、广场舞大赛、健身球大赛等,打造“人民广场体育大舞台”、“体育之星”等活动品牌,丰富农民体育赛事活动。

5.4 打造健身休闲项目,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抓住国家把全民健身运动和体育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策划发展生态体育运动中心等体育产业项目,积极组织开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射击、航空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根据地方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拓宽公共体育服务领域,推动体育产业与健身、养老、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以特色项目为突破口,促进健身休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不断引导引进新的体育业态,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开展生态“农家乐”旅游和采摘项目、开发汽车赛道运动、水上漂流等项目,完善百公里健身长廊设施,促进体育业态日趋丰富[7]。创新公共体育与产业项目并重、赛事与休闲养生同步推进、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体育消费,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潍坊作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之一,在打造体育休闲品牌方面,统筹搞好城乡健身休闲设施建设。扶持发展体育休闲服务业,重点打造国际风筝比赛、“潍坊杯”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希望杯”国际青少年足球联赛、滨海国际风筝冲浪赛等品牌赛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赛事经济,成为中国体育休闲城市发展的标杆。

5.5 创新内容和方法,繁荣农运会发展。按照简化形式,讲究实效,凸显特点的原则,创新各种农民健身运动会办赛方法,“淡化金牌、淡化锦标、重在参与、重在健身、重在快乐”,让农运会成为农民展示农村体育健身成果的重要载体和舞台。

参考文献:

[1]潍坊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R].潍坊人民政府,2011.

[2]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R].国务院,2011.

[3]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R].国务院,2014.

[4]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R].国家体育总局,2006.

[5]李希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山东省潍坊市农民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2:15-16.

[6]刘志敏,丁振峰,程丽华. 我国农民体育建设工程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 体育与科学,2009,(30)5:52-55.

[7]赵敬华,邓梅花,任保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实施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0,31(2):58-62.

推荐访问:潍坊 新农村 路径 实效性 体育健身